全部
创作之谈
作品评荐
影视鉴赏
学界研究
共有6185个
和100个陌生人吃饭|科幻是最初的元宇宙
段子期认为重庆是最 “科幻” 的城市,其成长环境和家庭氛围培养了她的幻想能力。她起初因兴趣涉足创作,在经历了大学话剧剧本创作、电影宣发工作后,凭借科幻剧本《破冰者》获得中国新编剧季度赛冠军,正式开启科幻创作之路。她的作品融合东方文化哲思,以故事为核心,通过人物困境引发共鸣,如《重庆提喻法》获华语科幻星云奖银奖,《永恒辩》虽因 “深奥” 遭拒却坚持自我风格。在创作方法上,她习惯从 “人” 切入。
信息源:小镇姑娘 2024-12-25
查看原文
探寻红色星球的生命印迹
科学推论:火星生命可能就藏在火星的冰层里,我们早前在火星上寻找生命可能找错了地方!
信息源:《科普时报》 2024-12-25
查看原文
赵耀 | 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学反思与灵魂拯救
文章聚焦陈楸帆的科幻小说集《人生算法》,深入探讨其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独特价值。文章开篇指出,在人工智能发展的背景下,科幻文学应在思维层面适应科幻逻辑,实现创作观念和表达形式的转型。陈楸帆的作品以奇幻想象和逻辑思辨,在极端化场景与人文关怀中追问人工智能的可能与限度。文章从未来、现实、救赎三个维度,剖析作品对人工智能影响下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在未来维度,借助逻辑、心灵和生命等层面的探讨,呈现未来的不确定性;现实维度,通过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分析,揭示现实的复杂与科幻文学应有的科学观念。
信息源: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24-12-24
查看原文
幸好有科幻,人类不那么孤独——科幻作家韩松访谈录
该访谈中,韩松回顾走上科幻创作之路的缘由,提及 “四大天王” 称号由来及各自风格特点。他阐述了科幻文学的价值、定义、与科普的关系,认为科幻作家需具备多种思维。还谈及创作心得,包括灵感来源、资料研究等。对科幻作品中的 “预言” 现象、与科技发展关系等也发表了看法,最后探讨了儿童科幻、人类未来及生命意识等诸多话题。
信息源:小说月报 2024-12-24
查看原文
新刊速递 |《科幻世界》2024增刊:星际探索科幻特辑!
在本期“星际探索科幻特辑”中,我们特邀科幻世界签约作家、银河奖得主谢云宁撰写特别策划文章《站在科幻世界仰望宇宙:关于文明存在的第N种答案》。文章列举了中外科幻史上许多的著名科幻作品,从科幻的角度出发,梳理了有关“费米悖论”的多种答案
信息源:科幻世界 2024-12-23
查看原文
科幻杂志《舱外》|超短篇小说:《复兴》(高歌)
在科幻杂志《舱外》上刊载的超短篇小说《复兴》,高歌,故事中德墨忒尔号内的第三十七代智能体为青年古农开启课程,古农作为保守派二队副队。此次任务是前往地球寻找原稷先生以推动 “复兴” 运动。古农在超光速行驶中回忆起祖母关于饮食的教导及祖母去世时的情景,祖母的话让他对未来充满信心。最后,古农即将抵达地球,期待开启饮食复兴时代,体现了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回归与坚守以及对未来的美好展望。
信息源:高校科幻 2024-12-23
查看原文
雕龙之道 ——中国推想文学的四条脉络
环顾今日,如果说一种以《三体》为代表的中国科幻美学如今已是飞龙在天,更广大的当代中国科幻作品和作者则仍未摆脱潜龙之姿。在媒体的报道中,刘慈欣和《三体》之外的中国科幻作者和作品往往是一个面目模糊的聚合体,只能通过零星片段来推测其想象中的轮廓——一鳞半爪,正是描绘龙的方式。
信息源:文艺报 2024-12-23
查看原文
镜像与“破镜” ——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中的人机关系探索
在西方经典科幻中,人机关系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人类作为机器的“造物主”,机器作为人类的“造物”;二是人机之间形成共生关系,机器介入、改造人体,生成人机混合的“电子人”。第一种模式充满了危机与张力,人类将机器工具化,一旦机器不满足于仅仅作为工具的身份,人机之间便会产生矛盾。第二种模式下,机器与人类相互建构,形成人机结合的“赛博格”形态。以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为代表的赛博朋克小说就描绘了人与机器的界限是如何被打破的,这很大程度上预见了当代人机关系的发展趋势。
信息源:文艺报 2024-12-23
查看原文
梦的相向而行 ——中国科幻文学翻译通史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科幻文学翻译已逾百年。从1900年薛绍徽夫妇将儒勒·凡尔纳的《八十日环游记》译入中国,使科幻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类在中国扎根,到21世纪初刘宇昆等翻译的中国作家刘慈欣等的科幻小说斩获国际科幻文学最高奖“雨果奖”,中国科幻文学翻译历经百年发展,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启国民之心智到显国势于世界的重要转折。但由于中国社会环境和研究语境的影响,这样一幅波澜壮阔的百年发展图卷,一直未受到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实为遗憾。
信息源:文艺报 2024-12-23
查看原文
报告文学如何书写硬核科技
科技与文学有着难以剥离的前世今生。科普、科技、科幻都基于科学技术与理论的变革发展,但却各自有着不同的特征和属性。科普文学大多基于成熟的科技发展成果,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翻译”深奥的科学原理,以此普及某一领域的科学知识;科技文学则多基于当下的重大科技突破,生动地讲述其发展历程、重大成果和其中的精彩故事;科幻文学则以前沿科学理论为基础,讲述想象中的未来世界。
信息源:文艺报 2024-12-23
查看原文
第十届“晨星杯”入围名单公布
2024石景山区科普科幻创作培育活动获奖通知
冷湖奖征文倒计时!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荒启科幻第十一期练笔总结
荒启科幻第十期练笔总结
公示丨第四届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大奖、新秀奖获奖名单
1
2022年起点科幻征文 第一期 2
第十届未来科幻大师奖征稿 3
未来战争概念与场景创意征集行动 4
2019年华为阅读科幻文学大赛 5
首届“奇想奖”元宇宙征文大赛(科幻赛区) 6
「戏局onStage」人间工作室征集类型小说(含科幻小说) 7
「知乎 x 中文在线」联合征文(含科幻主题) 8
“未来战争科幻”征文大赛 9
《银河边缘》中文原创科幻小说征稿 10
首届“国风”科幻小说征文大赛 1
番茄小说 X 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科幻小说联合征文 2
2022年起点科幻征文 第一期 3
第二十届零重力杯短篇科幻征文:失控 4
元宇宙故事设计邀请赛 5
寒武奖·我们的元宇宙科幻征文大赛 6
2022年第七届科幻春晚(主题:万有引擎) 7
“未来战争科幻”征文大赛 8
第八届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 9
2021年度寒武奖征文(“小科幻”APP举办) 10
第四届“奇点杯”科幻作品征集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