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创作之谈 作品评荐 影视鉴赏 学界研究
共有6185
社长专访 / 廖加豪:科幻产业化需要更多时间
廖加豪小学时因阅读科幻小说集接触科幻,大学时本想加入科技协会,却机缘巧合加入了科幻协会。他参与过科幻文汇、微像和未来局等组织的活动,也组织过科幻概念征文大赛,这虽对学业造成一定压力,但提升了他的组织能力 。在组织社团工作中,廖加豪感谢一起组织活动的小伙伴以及其他幻协和科幻企业给予的帮助 。他认为科幻社团负责人最重要的素质是认真负责,阅读量并非必需 。廖加豪平时不进行科幻创作,喜欢打游戏和弹吉他 。北航科幻协会除科幻活动外,也开展奇幻相关活动 。
信息源:高校科幻 2020-08-25 查看原文
郭琦:科幻小说的“主题矛盾”和“陌生化”
科幻研究学者宋明炜先生在《中国科幻新浪潮》一书中提出,科幻小说中塑造的世界是“认同”和“异质”的组合,其本质在于为读者塑造一个不同于现实的“他者”的形象,这个形象的原型,可以是一种文化、一种文明,甚至是我们自己的潜在思想。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认知-陌生化”理论,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从另一个视角看待我们这个已经“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的现实世界。
信息源:中国青年报 2020-08-25 查看原文
闫作雷:《三体》中的“朴素主义社会”与“最初的人”
刘慈欣的《三体》通过破除普遍主义的宇宙道德观,呈现了宇宙的自然状态,在此背景下,《三体》展现了地球与“三体”世界的文明之战。而对两大文明应对战争的方式及人类未来社会形态的想象,也具有了社会实验的色彩。《三体》对地球与三体世界社会形态的对比,对假定的人类文明“最后的社会”“最后的人”的批判性呈现,内含了“文明主义”与“朴素主义”、“最初的人”与“最后的人”的辩证思考,以及一种在“文明主义社会”中容纳“朴素主义”、将“最后的人”转化为“最初的人”的努力。
信息源:四十二史 2020-08-25 查看原文
科学百科 :宇宙线对于在空间旅行的人有多大的危险性?
从最初认为物质和能量截然不同,到爱因斯坦指出物质是能量的集中形态,以及粒子和波概念的模糊化 。接着阐述物质粒子有静质量,光子静质量为零且永远以光速运动 。对于中微子,目前无法测出其质量,极有可能静质量为零,且与光子性质不同,光子易与物质相互作用,中微子则几乎不与物质相互作用,通过物质时几乎不做功。因此难以简单判定中微子是物质还是能量,文章建议将其视为独特的中微子。
信息源:高校科幻 2020-08-24 查看原文
《小蘑菇》:用新表达方式写就的传统科幻
看星星的猫评一十四洲的《小蘑菇》。该小说是废土背景网文转实体书之作,虽故事梗概传统,但有新体验。在人与世界关系上,核心元素前置,主角有更多自主选择;个体与集体关系方面,体现非二元论辩证关系,主角行为展现个体与集体融合。细节新颖,耽美情节少不影响阅读。它代表了用当代语言创作传统科幻的新态,为科幻创作提供了新样本。
信息源:星云科幻评论 2020-08-24 查看原文
专访江波:人与机器将会走向怎样的结局?
文章是对科幻作家江波的专访,围绕其新作《机器之魂》展开。江波称在《机器之魂》中延续前作《机器之门》对人机关系的探讨,提出“机器是否具有灵魂”的问题,还表达了对存在意义的思考。他认为科技发展下人工智能取代人类是大趋势。江波从小对科幻感兴趣,受叶永烈作品启蒙,处女作发表于《科幻世界》。目前他在构思《银河之心》系列及少儿科幻作品。
信息源:科幻世界 2020-08-21 查看原文
科学百科 :宇宙线与中微子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宇宙线由速度极快、带正电荷且质量颇大的亚原子粒子组成,包含质子、α 粒子等,能量巨大,撞入地球大气会产生次级辐射,可能引发疾病和诱发突变 。其来源和能量获取方式仍存在争议。中微子在核反应中产生,以光速运动,无质量和电荷,能量低,极少与物质相互作用,能轻易穿过地球和人体,对人体基本无影响 。不过,当特定中微子击中原子核时可被探测,能为人们提供恒星内部的信息。
信息源:高校科幻 2020-08-21 查看原文
《人造神祇:中国人工智能科幻小说佳作选》隆重上市!
2020 年是“机器人”一词百年诞辰,《人造神祇:中国人工智能科幻小说佳作选》上市。书中收录 14 篇小说,展现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复杂关系,如它可能是毁灭者,也可能是守护者等。刘维佳主编该书,科幻作家们对此思考多年,其想象力与思考在书中尽显。刘慈欣、王晋康、韩松等推荐,认为这些故事构成未来史,关乎人类与人工智能命运,能引发读者对该领域的深刻思考。
信息源:八光分文化 2020-08-21 查看原文
美好愿景从概念变为现实 —观科幻剧《疑犯追踪》解读大数据应用
2011 年播出的科幻剧《疑犯追踪》讲述了利用大数据预测追踪犯罪的故事。剧中芬奇的 “机器” 从政府大数据中识别危险信息,与里斯阻止犯罪,其中大数据技术起关键作用。文章介绍了大数据 2004 年被提出后技术构架于 2011 年左右形成,其具有规模大等特征,处理采用全部数据,剧中展示了依托云计算处理数据及利用相关性预测等,还提及大数据在现实多行业的应用及存在的混杂性问题。
信息源:《科普时报》 2020-08-21 查看原文
这不是科幻 科技抗疫在你身边
抗疫期间涌现出诸多科技成果。热成像智能测温头盔利用热成像原理,可同时检测多人体温并自动报警,还能识别信息,避免交叉感染与提高效率;图像识别技术方面,如联影集团的 uAI 智能辅助系统能高准确度辅助阅片、提升效率并支持远程诊断,已在多国应用。此外还有无人机、健康码等众多助力抗疫的 “黑科技”。
信息源:《科普时报》 2020-08-21 查看原文
第十届“晨星杯”入围名单公布
2024石景山区科普科幻创作培育活动获奖通知
冷湖奖征文倒计时!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荒启科幻第十一期练笔总结
荒启科幻第十期练笔总结
公示丨第四届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大奖、新秀奖获奖名单
1
2022年起点科幻征文 第一期
2
第十届未来科幻大师奖征稿
3
未来战争概念与场景创意征集行动
4
2019年华为阅读科幻文学大赛
5
首届“奇想奖”元宇宙征文大赛(科幻赛区)
6
「戏局onStage」人间工作室征集类型小说(含科幻小说)
7
「知乎 x 中文在线」联合征文(含科幻主题)
8
“未来战争科幻”征文大赛
9
《银河边缘》中文原创科幻小说征稿
10
首届“国风”科幻小说征文大赛
1
番茄小说 X 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科幻小说联合征文
2
2022年起点科幻征文 第一期
3
第二十届零重力杯短篇科幻征文:失控
4
元宇宙故事设计邀请赛
5
寒武奖·我们的元宇宙科幻征文大赛
6
2022年第七届科幻春晚(主题:万有引擎)
7
“未来战争科幻”征文大赛
8
第八届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
9
2021年度寒武奖征文(“小科幻”APP举办)
10
第四届“奇点杯”科幻作品征集大赛
手的重现与退场:以慕明为案例的当代科幻近未来劳动议题的讨论
《阿凡达》悬浮山成真?揭秘科幻中的超导材料如何颠覆人类未来
中国科幻:进入新纪元 塑造新格局
【科幻世界·公益阅读】安潇和——《玻璃外的世界》
看不懂的《沙丘》凭什么成为科幻史诗
看完《哪吒2》没过瘾?这些科幻小说带你领略中华传统文化
姚利芬:“新世界”是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根本性重塑
幻想,人不可废弃的一项能力 | 《科幻立方》2025年第1期
科幻教育丨走进清华大学
史蒂夫·福尔 译:《重演雷恩:幻想性与动画纪录片》
科幻网文投稿指南(已整理16个平台)
请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