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创作之谈 作品评荐 影视鉴赏 学界研究
共有6185
科幻创客沙龙第37期回顾:《黑神话:悟空》 中国叙事的成功
活动嘉宾野城围绕《黑神话:悟空》展开分享,阐述了游戏将中国神话元素与现代技术结合,在叙事、文化输出方面的成果,分析其成功得益于主创团队的情怀、强大 IP、中国叙事哲学、美学和技术优势,探讨了游戏对中国文化自信和游戏行业的积极影响。最后,野城畅想了从游戏到元宇宙的发展前景,指出元宇宙发展的趋势与面临的挑战。
信息源:上海浦东新区科幻协会  2024-09-21 查看原文
相当于140个银河系相连!科学家探测到最长黑洞喷流
美国和英国等国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荷兰低频阵列射电望远镜图像,在距地球 75 亿光年星系中央发现超大黑洞喷出的两道喷流,长 2300 万光年,是已知最长黑洞喷流,比此前最长的还长 30%,其能量巨大相当于数万亿颗太阳,存续约 10 亿年,需黑洞持续 “进食” 维持,研究此喷流有助于探索其对早期宇宙形成的影响,成果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
信息源:科普中国网 2024-09-21 查看原文
当AI也分“美国特色”与“中国特色”:AI的身不由己
本期刊出专辑第三篇《当AI也分“美国特色”与“中国特色”:AI的身不由己》。一如《造神年代》等科幻小说的设想,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成为考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作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发言者,中美两国在AI领域也展现出不同的兴趣与策略。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地缘政治中的作用,尝试设想和而不同的未来社会愿景,能够帮助读者与研究者对各式科幻作品中的不同“AI未来”进行新的思考。
信息源:四十二史 2024-09-21 查看原文
日本知识界对新时期以来中国科幻文学的评价话语研究​
文章聚焦日本知识界对新时期中国科幻文学的评价,指出中国科幻文学在日本的传播研究存在可挖掘空间。日本学界早期用纯文学批评范式看待中国科幻文学,如高岛俊男、村田裕子等认为当时作品有诸多不足,且与现实关联过密,缺乏与世界科幻的 “同时代性”。随着中国 “新生代” 科幻作家崛起,刘慈欣作品受关注,日本学界对其评价不一,上原かおり肯定其科幻能力,但也指出存在风格老旧、与现实关联过紧等问题。
信息源: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24-09-20 查看原文
《异形:夺命舰》:在创新中致敬经典科幻IP
《异形》系列全新续集《异形:夺命舰》正在热映。该片原本是一部相对“小众”的硬核科幻惊悚电影,目标受众是《异形》系列的粉丝和科幻片爱好者,但顶着“一刀未剪”的看点,以及社交媒体话题热度的加持,《异形:夺命舰》竟然“出圈”了。据预测,该片内地票房有望突破8亿元,豆瓣评分7.7分,高于89%的科幻片和92%的惊悚片,它成了逆袭的“黑马”。 超侠认为这部作品能够突出重围,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其在致敬经典的同时,又不断创新,给人以新鲜感。
信息源:《科普时报》 2024-09-20 查看原文
首届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入围名单公布:对未来世界的深刻洞察与
2024年9月20日,由中国作家协会支持指导、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在蓉举办新闻发布会。入围名单发布后,红星新闻也与部分入围者进行了对话。
信息源:成都商报 2024-09-20 查看原文
回 家
路航以往的创作多将视线投向传统文化,这篇《回家》却是基于未来,探寻更未来的叙事。整篇小说自带一股童话般的诗意,以戴森球AI的视角回顾了一场人类的灭绝之战,不见血腥,却暗藏残酷。又通过两个AI的互动,恰到好处地呼应了开头埋下的伏笔,为人类重返地球带来希望。
信息源:文艺报 2024-09-20 查看原文
星之潮
人类文明的未来是抬头仰望星空,还是低头遨游网络?这是科幻小说探讨的经典话题。《星之潮》从跨越时空的恋人絮语展开,来自星空的神秘信息给人类带来了希望,即使是对那些沉湎于网络的人类而言,希望依然存在。小说以对话视角让读者感受到人类文明永远斗志昂扬的活力。
信息源:文艺报 2024-09-20 查看原文
赛博朋克的“轻”与“重”
“赛博朋克”作为一种科幻美学风格,诞生于1982年的电影《银翼杀手》和1984年的小说《神经漫游者》。它通常描摹“高科技,低生活”的未来城市图景,思辨赛博格(半机械人)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可能带来的文明新变。1980年代中后期,赛博朋克从美国传入日本,在漫画和动画领域风靡一时。作为日本赛博朋克的代表之作,1995年的动画电影《攻壳机动队》首次深入探索了一种“轻”的赛博朋克,这种赛博朋克借助机械义体使人类摆脱沉重肉身的束缚,同时尝试融入空灵的网络意识而从精神的犹疑中解脱。
信息源:文艺报 2024-09-20 查看原文
科幻电影的日常美学
关于技术的想象一直以来都是科幻电影的核心。然而,电影终归是一个故事、一次叙述,其真正的核心是处于日常生活中的独特个体。在这一视域下,科幻电影中被忽略的日常性就被激活了,观众的兴趣不仅是从电影中看见先进技术,更在意的是这些技术物如何融入生活,成为日常物,进而影响人类存在的整体状态。从符号学角度而言,意义不在的场合才需要符号,银幕上的科幻符号反映出的是现实空缺,其中包含着源自人类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我需要……”或“我缺少……”的内在话语。追根溯源,人类日常性的需求空缺才应是科学幻想的最初源点。
信息源:文艺报 2024-09-20 查看原文
第十届“晨星杯”入围名单公布
2024石景山区科普科幻创作培育活动获奖通知
冷湖奖征文倒计时!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荒启科幻第十一期练笔总结
荒启科幻第十期练笔总结
公示丨第四届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大奖、新秀奖获奖名单
1
2022年起点科幻征文 第一期
2
第十届未来科幻大师奖征稿
3
未来战争概念与场景创意征集行动
4
2019年华为阅读科幻文学大赛
5
首届“奇想奖”元宇宙征文大赛(科幻赛区)
6
「戏局onStage」人间工作室征集类型小说(含科幻小说)
7
「知乎 x 中文在线」联合征文(含科幻主题)
8
“未来战争科幻”征文大赛
9
《银河边缘》中文原创科幻小说征稿
10
首届“国风”科幻小说征文大赛
1
番茄小说 X 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科幻小说联合征文
2
2022年起点科幻征文 第一期
3
第二十届零重力杯短篇科幻征文:失控
4
元宇宙故事设计邀请赛
5
寒武奖·我们的元宇宙科幻征文大赛
6
2022年第七届科幻春晚(主题:万有引擎)
7
“未来战争科幻”征文大赛
8
第八届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
9
2021年度寒武奖征文(“小科幻”APP举办)
10
第四届“奇点杯”科幻作品征集大赛
手的重现与退场:以慕明为案例的当代科幻近未来劳动议题的讨论
《阿凡达》悬浮山成真?揭秘科幻中的超导材料如何颠覆人类未来
中国科幻:进入新纪元 塑造新格局
【科幻世界·公益阅读】安潇和——《玻璃外的世界》
看不懂的《沙丘》凭什么成为科幻史诗
看完《哪吒2》没过瘾?这些科幻小说带你领略中华传统文化
姚利芬:“新世界”是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根本性重塑
幻想,人不可废弃的一项能力 | 《科幻立方》2025年第1期
科幻教育丨走进清华大学
史蒂夫·福尔 译:《重演雷恩:幻想性与动画纪录片》
科幻网文投稿指南(已整理16个平台)
请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