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创作之谈
作品评荐
影视鉴赏
学界研究
共有6185个
AI与新材料联袂演绎科技革命未来
随着人工智能(AI)的迅猛发展,我们正处在一场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门槛上。AI不仅在算法和应用领域不断突破,而且在新材料的发现与应用上也展现出巨大潜力。近日,美国一家芯片企业推出了一款基于新材料的下一代AI处理器,性能远超传统硅基芯片,标志着AI计算技术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
信息源:《科普时报》 2024-08-30
查看原文
发掘少儿科幻的教育价值 ——从吴岩《爸爸的即时贴》说开去
少儿科幻作品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为孩子们呈现科技时代的美感,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培育其想象力,潜移默化地提升青少年的人文与科学素养。笔者以吴岩的短篇科幻小说《爸爸的即时贴》为例,作具体分析。
信息源:《科普时报》 2024-08-30
查看原文
天文学家新发现:质量相当于100万个太阳的超大黑洞或在苏醒!
欧洲南方天文台和智利千禧天体物理研究所天文学家发现处女座椭圆星系(SDSS 1335+0728)中心距地球 3 亿光年、质量相当于 100 万个太阳的超大黑洞自 2019 年 12 月从休眠转为活跃,持续产生多种辐射。黑洞因引力强大使光无法逃逸,可通过其对周围影响观测。此次其活跃原因可能是吞噬恒星或自身苏醒,虽与典型潮汐瓦解事件特征不完全符合,但仍不确定,后续将用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深入研究。
信息源:科普中国网 2024-08-29
查看原文
科幻资讯 | 卷土重来,创造属于俄罗斯的硬科幻——专访俄罗斯
高校科幻平台对俄罗斯作家、记者、宇航历史学家安东・佩尔武申进行专访。2008年成立 “科幻复兴” 小组,旨在复兴俄罗斯硬科幻小说,初期开展诸多工作如举办写作工坊、出版书籍等,但因政治事件、意识形态分歧、外界批评及出版社问题于2014年暂停活动2023年小组重新活跃,此次复兴因俄罗斯国际形势变化及刘慈欣作品影响,目标是创作关注俄罗斯自身问题的科幻作品,他们认为硬科幻是科幻文学驱动力,对社会幻想小说等软科幻有特定看法。
信息源:高校科幻 2024-08-29
查看原文
谷鹏飞 | 再论人工智能艺术的阐释学问题
文章聚焦人工智能艺术的阐释学问题,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艺术“创造”中超越算法程序的隆规尚法而体现出拟人创造的创新生产特征表明,其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工具,而体现出艺术创造的“主体”(数字“作者”)特征。与之相应,人工智能“艺术作品”则是人类进入“人—机”共创时代后“艺术”本身变革的产物,是对“何为艺术”问题本身的观念重构。在作者前文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人工智能算法程序成为艺术创作 “作者” 的原因,认为随着 AI 发展,其已超越单纯工具功能,展现出拟主体性和创造潜能 。
信息源:社会科学辑刊 2024-08-29
查看原文
控制论专辑 | 维纳 : 一个偶然性的宇宙观念
本期刊出该书的序言《一个偶然性的宇宙观念》。维纳从偶然性的宇宙观念和历史上的控制论谈起,打破了牛顿“均质”宇宙的看法,从玻尔兹曼(Bolzmann)和吉布斯(Gibbs)关于统计学的理论中,将“概率”的观念引入宇宙观。维纳指出,熵增是宇宙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一些局部区域却在抵抗着熵增,它们使生命得以寄居,使美得以存在。这篇序言可以称作“控制论美学”的宣言。
信息源:四十二史 2024-08-29
查看原文
“幻笔生花·创想未来”科普创作培训(科幻特别场)圆满结营
8月25日,“幻笔生花·创想未来——2024科普中国青年之星创作交流活动”科普创作培训(科幻特别场)在北京市首钢园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圆满结营。本次培训由中国科协科普部支持,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中国发展服务中心主办,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未来事务管理局承办,培训时长5天,来自全国各地30多位科幻青年创作者及爱好者参加培训。
信息源:四十二史 2024-08-29
查看原文
校园新星(第240期)|李慧文:科幻是基于生命本源的哲思
李慧文小学因凡尔纳小说接触科幻,她认为科幻具无限可能,是阐释生命和观察世界方式。去年受朋友怂恿开始科幻写作,此前写过诗歌和其他小说,她觉得科幻创作需理性、知识、想象力和人文关怀,最喜欢《中国太阳》,其创作受此影响。创作中会构思好再写、多阅读找感觉,关注同代人作品,目前在尝试不同风格,倾向宇宙诗意和人文气息风格。
信息源:高校科幻 2024-08-28
查看原文
科幻创客沙龙第36期回顾:探索AI与电影艺术的交汇点
活动嘉宾车莉以 AI 短片《你的每一次犹豫都会毁灭世界》为例,分享 AIGC 技术在科幻电影制作中的应用,涵盖视觉效果、音乐和声音设计等方面。现场讨论了 AI 在电影制作中的辅助作用、表演局限性、成本效益以及法律版权等问题。
信息源:上海浦东新区科幻协会 2024-08-28
查看原文
为了保障航天器创新又稳妥,设计师要做什么?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曲少杰讲述航天背后故事,以嫦娥六号为例介绍航天器设计涉及多专业,因太空环境复杂需进行空间环境适应性设计,制定设计要求时要权衡,如对短期工作设备降低要求以节约成本,还讲述嫦娥工程创新传统及天问一号、嫦娥六号等任务中的创新设计,同时表达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及阐述其重要性,最后分享了 “暗淡蓝点” 照片及相关感悟。
信息源:科普中国网 2024-08-27
查看原文
第十届“晨星杯”入围名单公布
2024石景山区科普科幻创作培育活动获奖通知
冷湖奖征文倒计时!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荒启科幻第十一期练笔总结
荒启科幻第十期练笔总结
公示丨第四届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大奖、新秀奖获奖名单
1
2022年起点科幻征文 第一期 2
第十届未来科幻大师奖征稿 3
未来战争概念与场景创意征集行动 4
2019年华为阅读科幻文学大赛 5
首届“奇想奖”元宇宙征文大赛(科幻赛区) 6
「戏局onStage」人间工作室征集类型小说(含科幻小说) 7
「知乎 x 中文在线」联合征文(含科幻主题) 8
“未来战争科幻”征文大赛 9
《银河边缘》中文原创科幻小说征稿 10
首届“国风”科幻小说征文大赛 1
番茄小说 X 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科幻小说联合征文 2
2022年起点科幻征文 第一期 3
第二十届零重力杯短篇科幻征文:失控 4
元宇宙故事设计邀请赛 5
寒武奖·我们的元宇宙科幻征文大赛 6
2022年第七届科幻春晚(主题:万有引擎) 7
“未来战争科幻”征文大赛 8
第八届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 9
2021年度寒武奖征文(“小科幻”APP举办) 10
第四届“奇点杯”科幻作品征集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