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创作之谈
作品评荐
影视鉴赏
学界研究
共有6185个
李广益:《中国科幻文学大系·晚清卷》导言
这套丛书的编纂工作,由来自多所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协作完成。我们以版本精善、文字准确、涵括无遗为目标,但由于个人能力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最终成果和理想状态尚有差距,敬请各界读者予以谅解并不吝指正。重庆大学出版社在整个编纂过程中提供了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谢。
信息源:四十二史 2020-07-07
查看原文
科学百科 :为什么物质的行进速度不能快于光速?(二)
深入探讨物质行进速度不能快于光速这一问题。针对人们关于物质速度与质量、能量关系的疑问,如 “为什么能量会变成质量,而不是变成速度”“为什么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约 300,000 公里” 等,目前只能解释为宇宙的固有安排 。关于质量增大的问题,文中指出质量增大并非原子数目增多,而是原子中粒子质量增大 。质量增大是测量结果,与相对速度有关,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质量增大,不同观测者对同一物体质量的测量结果可能不同,这体现了相对论的相对性原理 。
信息源:高校科幻 2020-07-06
查看原文
科幻是一场盛大的生活隐喻
《世界杂货店》是罗伯特·谢克里的科幻小说集,其开篇故事便充满黑色幽默,如《怪物》中奇特的外星繁育方式引发文明冲突。书中 26 个短篇涵盖多种科幻类型,虽创作于上世纪 50 年代却十分前卫,涉及如瞬间转移器等先进概念,还影响了诸多电影。其创作技法新颖,融合多种风格,故事在展现科幻内核同时,也探讨人性等主题。谢克里丰富经历成就其天马行空的创作,值得一读。
信息源:八光分文化 2020-07-06
查看原文
后新冠时代的科技发展|专访刘兵
刘兵教授在科学史等多领域成果颇丰。访谈中,他指出新冠疫情对人类社会冲击巨大,最大冲击体现在改变生活方式、促使人们重新审视科学与社会关系及传统发展模式。他认为全球化进程在疫情下受阻,区域经济发展需因地制宜探索新模式。在科技发展方面,疫情推动生物医学领域及部分信息技术进步,但也带来隐私等问题,基础研究则受到阻碍。他强调抗击疫情不能仅依靠科技,还需综合体制、观念等因素。此外,他认为人类社会可能因疫情发生结构性变化,未来应关注基于基础研究的科技发展方向。
信息源:上海浦东新区科幻协会 2020-07-05
查看原文
校园新星 /非也:只有隐藏了真实的身份,才能写下真正的真实
非也接触科幻较早,幼时对宇宙相关知识感兴趣,初中开始大量购买科幻小说 。在创作《成为人类》时,全息涂料应用及记者相关情节的灵感源于创作过程中的突发奇想与对情节合理性的考量,因首次创作科幻小说,不舍删减内容导致情节有所冗余 。非也最喜欢自己作品中的弗斯特,纪李孝扬则是从旧作配角转变而来 。他最喜欢的科幻小说是《银河帝国》,还推荐了众多其他优秀作品 。他认为好的科幻作品需有趣的点子和情节,且更偏爱通过书籍感受科幻,因其信息密度更高 。与科幻爱好者交流能让他发现自身写作的不足 。
信息源:高校科幻 2020-07-04
查看原文
科学百科 :为什么物质的行进速度不能快于光速?(一)
爱因斯坦相对论表明,质量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对物体施加能量,能量可表现为速度或质量 。在一般速度下,施加的能量主要转化为物体的速度,质量变化微小。但随着物体速度增大,能量转化为速度的比例减少,转化为质量的比例增加 。当物体速度接近光速时,施加的能量几乎全部转化为质量,速度增长极为缓慢。达到光速时,能量全部表现为质量,速度不再增加。科学家对亚原子粒子的观察也证实,即使宇宙线粒子能量极高,其速度也未达到光速,光速是最大速度已成为观测事实 。
信息源:高校科幻 2020-07-03
查看原文
专访程婧波:多重宇宙中的一位记录者
程婧波是新生代科幻作家,获多项大奖。她回忆 16 岁发表作品经历及与读者通信等往事,讲述高考、写作比赛等经历对自己的影响,还提及与父母相处及创作习惯,如受多元宇宙启发、存在“命名的诅咒”等。她认为刘慈欣等作家推动中国科幻发展但难以复制其成功,自己作品关注女性视角与情感困境,也介绍了其担任星云奖导演及在泰国的创作灵感来源等内容。
信息源:八光分文化 2020-07-03
查看原文
《独角兽》:可计算的智能与不可计算的人性
鲍远福评庞贝的《独角兽》。该小说是“科幻现实主义”作品,故事发生在南方城市,前董事长艾轲出狱后参与公司实验,牵出系列阴谋。它以人工智能为科幻要素,探讨人类在研发中的自我“异化”,思考技术伦理与人性。小说在叙事上有突破,采用首尾呼应、以“梦境”串联情节等手法,强化“独角兽”象征意味,批判人性复杂,融合科幻与现实,具独特审美价值与深刻反思意义。
信息源:星云科幻评论 2020-07-03
查看原文
黑色“螺丝钉”
美国宇航局以玛丽・杰克逊之名重命名总部大楼,其故事被电影《隐藏人物》讲述。影片聚焦三位黑人女性在 NASA 的工作,以 “平权” 为主题且符合科研群体特点。白人主管及同事虽有歧视但折服于黑人女性能力,三位女性凭借自身努力打破困境获得成就。影片展现当时种族歧视状况及社会化大科研特点,也探讨了黑人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信息源:《科普时报》 2020-07-03
查看原文
《叙事理论视角下的〈薇〉—从作者的视点到小说人物的视点》陆洁
《薇》讲述了人类被合成人取代,本・斯特蒙斯 “死而复生” 后自杀的孤独故事,情节简单却独具魅力。陆洁指出,《薇》成功的关键在于采用小说人物的视点叙事。作者视点是全知全能视角,与读者存在距离;而小说人物的视点为限知视角,在《薇》中读者通过本・斯特蒙斯的眼睛看世界,随着他对真相的逐步认知,薇的形象不断变化,这种渐变式体验让剧情扑朔迷离,增强了故事的震撼力 。
信息源:高校科幻 2020-07-02
查看原文
第十届“晨星杯”入围名单公布
2024石景山区科普科幻创作培育活动获奖通知
冷湖奖征文倒计时!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荒启科幻第十一期练笔总结
荒启科幻第十期练笔总结
公示丨第四届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大奖、新秀奖获奖名单
1
2022年起点科幻征文 第一期 2
第十届未来科幻大师奖征稿 3
未来战争概念与场景创意征集行动 4
2019年华为阅读科幻文学大赛 5
首届“奇想奖”元宇宙征文大赛(科幻赛区) 6
「戏局onStage」人间工作室征集类型小说(含科幻小说) 7
「知乎 x 中文在线」联合征文(含科幻主题) 8
“未来战争科幻”征文大赛 9
《银河边缘》中文原创科幻小说征稿 10
首届“国风”科幻小说征文大赛 1
番茄小说 X 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科幻小说联合征文 2
2022年起点科幻征文 第一期 3
第二十届零重力杯短篇科幻征文:失控 4
元宇宙故事设计邀请赛 5
寒武奖·我们的元宇宙科幻征文大赛 6
2022年第七届科幻春晚(主题:万有引擎) 7
“未来战争科幻”征文大赛 8
第八届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 9
2021年度寒武奖征文(“小科幻”APP举办) 10
第四届“奇点杯”科幻作品征集大赛